阴道清洁度是评估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指标,通过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上皮细胞、杆菌和杂菌的数量进行分级。
1、分级标准:
阴道清洁度分为I-IV级,I级为正常状态,可见大量乳酸杆菌和少量上皮细胞;II级属于基本正常,乳酸杆菌减少伴随少量白细胞;III-IV级提示炎症可能,表现为白细胞增多、杂菌增加、乳酸杆菌显著减少或消失。
2、影响因素:
激素水平变化如月经周期会影响清洁度,排卵期雌激素升高可改善清洁度;频繁阴道灌洗会破坏菌群平衡;性行为后精液可能暂时改变阴道pH值;抗生素滥用导致乳酸杆菌被抑制;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升高阴道糖原含量。
3、检查方法:
妇科检查时用无菌棉签取阴道侧壁分泌物,生理盐水稀释后镜检。需避开月经期,检查前24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用药及灌洗。结果需结合pH值、胺试验等综合判断,单一清洁度异常需复查确认。
4、异常处理:
III-IV级需排查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感染可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真菌感染使用克霉唑、氟康唑;滴虫病需伴侣同治。治疗期间避免盆浴,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
5、日常维护:
保持外阴干燥透气,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酸奶;月经期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游泳后及时清洗。正常阴道有自净功能,过度清洗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维持阴道健康需平衡膳食与适度运动,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摄入有助于提供维生素B族;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免疫力;出现异常分泌物或瘙痒持续3天以上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洗剂破坏微生态平衡。每年妇科体检包含清洁度检查能早期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