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整饮食、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成人发烧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水温控制在32-34℃。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避免局部冻伤。退热贴可辅助降低体表温度,每4小时更换一次。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可考虑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肝功能正常者,布洛芬对胃肠道刺激较小,阿司匹林禁用于病毒感染患者。两种退热药不宜交替使用,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服药后需监测出汗情况,及时更换潮湿衣物。妊娠期女性用药前应咨询医师。
3、补充水分:
发热时每公斤体重需补充30-40ml水分。选择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鲜榨果汁,分次少量饮用。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椰子水含天然电解质,可替代部分饮用水。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防止脱水加重。
4、调整饮食:
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藕粉、鸡蛋羹等易消化食物。每日保证60-80g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新鲜果蔬可补充维生素C,如猕猴桃、橙子等。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减少消化系统负担。
5、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超过3天需就医排查病因。出现意识模糊、皮疹、颈部僵硬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诊。血常规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检测评估炎症程度。肺部听诊和腹部触诊有助于发现潜在病灶。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或住院观察。
发热期间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卧室温度维持在24-26℃。选择瑜伽、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体温超过37.3℃时暂停锻炼。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曲线,腋温测量需保持5分钟以上。慢性病患者应加强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酮症酸中毒。恢复期逐步增加瘦肉、深色蔬菜等补血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