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盆底肌位于骨盆底部,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的吊床样结构,前至耻骨联合后至尾骨,两侧连接坐骨结节,主要功能是承托盆腔脏器、控制排尿排便及参与性功能。

1、解剖位置:

盆底肌群呈漏斗状分布于骨盆最下方,上方毗邻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下方与肛门及会阴部相连。从解剖学角度可分为浅层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等、中层会阴浅横肌等和深层肛提肌、尾骨肌等三组肌群,共同构成封闭骨盆出口的软组织屏障。

2、体表投影:

在体表可将会阴部视为盆底肌的对应区域,男性位于阴囊与肛门之间,女性位于阴道口与肛门之间。临床检查时通过直肠指诊或阴道触诊可感知肌肉张力,体表定位有助于进行凯格尔运动时准确收缩目标肌群。

3、功能分区:

根据功能可分为前中后三区:前区泌尿三角控制尿道括约肌,中区生殖三角涉及阴道紧缩功能,后区直肠三角支配肛门括约肌。这种分区在盆底康复训练中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区域的针对性锻炼能改善相应功能障碍。

4、神经支配:

盆底肌受阴部神经和骶丛分支支配,其中S2-S4神经根发出的分支最为重要。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肌肉失神经萎缩,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产后女性因产道拉伸易出现此类问题。

5、临床关联:

盆底肌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薄弱可能引发子宫脱垂或直肠膨出,过度紧张则导致慢性盆腔疼痛。妊娠、肥胖、慢性咳嗽等长期腹压增高因素会加速肌肉松弛,而前列腺术后神经损伤也会影响肌群功能。

日常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具体方法为交替进行快速收缩每次1秒和持续收缩每次5-10秒,每天3组每组10次。建议搭配深蹲、臀桥等复合动作,避免长期便秘或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行为。瑜伽中的猫牛式、婴儿式能放松紧张肌群,游泳等低冲击运动也有助改善血液循环。出现持续漏尿、下坠感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或电刺激疗法。

上一篇:为什么会得布加综合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