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染,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
1、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生殖器、肛门或口腔黏膜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均可致病。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风险,性伴侣需同步治疗避免反复感染。
2、母婴垂直传播: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带菌分泌物可能引发眼结膜炎或全身感染。孕妇确诊需接受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用硝酸银滴眼液预防。
3、间接接触传播:共用浴巾、坐便器等可能通过残留分泌物传播,但概率较低。保持个人用品专人专用,公共设施使用前后需用酒精消毒。
4、血液传播:极为罕见,仅见于免疫力低下者输入污染血液制品。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采血检测流程,高危人群应避免非必要输血。
5、医源性感染:不规范医疗操作可能导致器械污染传播。侵入性检查需采用一次性器具,内窥镜等设备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淋病预防需多维度干预,性行为中坚持使用乳胶避孕套可阻断90%以上传播风险。日常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剃须刀等物品,接触公共马桶前可用消毒湿巾擦拭。确诊患者应完成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直至症状消失且实验室复查转阴,性伴侣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需接受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