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可通过抗结核治疗、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结核杆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疫苗接种不足、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等原因引起。
1、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核心抗结核药物,需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并减少耐药性。治疗周期通常持续12-18个月,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药物性肝损伤。
2、糖皮质激素辅助: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可减轻脑膜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和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激素使用需控制在4-8周内逐渐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
3、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静脉滴注能快速缓解脑水肿,呋塞米可辅助利尿脱水。严重颅高压需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警惕脑疝发生。
4、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可纠正负氮平衡,维生素B族改善神经代谢。肠内营养不足时需静脉补充白蛋白和氨基酸。每周监测体重和血红蛋白,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5、康复训练:急性期后开展肢体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语言训练改善构音障碍。认知训练可通过积木拼图等游戏刺激大脑功能恢复。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配合针灸和推拿增强疗效。
治疗期间需保持病房通风消毒,接触者应进行结核筛查。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