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肌功能障碍、神经敏感化、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炎症控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常见病因,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联合治疗。急性期疼痛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解症状,慢性期建议辅以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2、病灶处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需根据病情选择地诺孕素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或采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伴随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性交痛时,需超声评估巧克力囊肿大小。
3、肌肉康复:盆底肌高张力状态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每天3组每组15次收缩训练。专业机构的水疗按摩和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松解肌肉痉挛,缓解排尿异常和坠胀感。
4、神经调节:中枢敏化导致的慢性疼痛建议使用加巴喷丁调节神经传导,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打破疼痛-焦虑循环。磁疗和经皮电刺激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敏感度。
5、心理疏导:焦虑抑郁情绪会加重疼痛感知,正念减压训练和心理咨询可改善症状。团体治疗有助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因病耻感导致的回避行为。
慢性盆腔痛患者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诱发炎症。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轻盆底压力。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需疼痛科多学科会诊,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后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