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可通过触诊、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等方式诊断。皮下脂肪瘤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局部创伤、激素水平变化、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1、触诊诊断:皮下脂肪瘤触诊表现为质地柔软、边界清晰的无痛性包块,活动度良好。医生通过手指按压可初步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适用于体表浅层脂肪瘤的筛查。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脂肪瘤,触诊准确率可达70%以上。
2、超声检查: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脂肪瘤的包膜完整性、内部回声特征及血流信号。典型超声表现为均匀高回声团块,与周围脂肪组织回声相似。超声可鉴别脂肪瘤与皮脂腺囊肿、纤维瘤等体表肿物,诊断准确率超过85%。
3、磁共振成像:MRI通过T1加权像高信号和T2加权像中等信号的特征表现确诊深部脂肪瘤。脂肪抑制序列可区分脂肪成分与其他软组织肿瘤,对肌肉间隙、关节周围等特殊部位的脂肪瘤诊断价值显著,准确率达95%以上。
4、穿刺活检:采用细针穿刺获取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适用于快速鉴别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穿刺物呈黄色油脂样外观,镜下可见成熟脂肪细胞无核异型性。该方法创伤小但存在假阴性可能,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
5、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石蜡切片、HE染色确诊,是诊断金标准。病理可见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分叶状肿瘤,被纤维包膜完整包裹。免疫组化检查S-100蛋白阳性可辅助鉴别神经源性肿瘤。
日常需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增加三文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保持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有助于调节脂肪代谢。避免局部长期机械性摩擦刺激,定期自查体表肿块变化情况,发现短期内迅速增大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及时复查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