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症状,部分可能长期影响社会功能。症状严重度与创伤事件性质、个体心理素质、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相关。
1、症状表现:典型症状包括创伤性再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行为等。再体验表现为反复出现创伤画面或噩梦;警觉性增高可导致易怒、失眠;回避行为可能影响正常社交。症状持续超1个月需专业评估。
2、功能损害: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工作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恶化。约30%患者伴随抑郁障碍,15%存在物质滥用风险。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退行性行为如尿床、言语能力倒退。
3、慢性化风险:未经干预者中20%症状持续超5年。慢性患者更易共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早期心理干预可降低慢性化概率40%-60%。
4、自杀风险:重度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是普通人群6倍。合并抑郁、物质依赖时风险倍增。需特别关注战争老兵、性暴力受害者的自伤行为。
5、康复差异:50%患者经治疗1年内症状显著改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有效率可达70%。社会支持良好者康复速度提升2-3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日常管理需结合规律运动如瑜伽、游泳,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ω-3脂肪酸,建立稳定作息。家庭成员应接受心理教育,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定期进行正念训练可降低症状复发率,建议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康复期可逐步进行志愿服务等社会功能重建活动,但需避免过早接触创伤相关刺激。症状波动时及时联系心理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