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通过地西泮、佐匹克隆、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方式治疗。失眠通常由心理压力、作息紊乱、环境干扰、慢性疼痛、焦虑抑郁等原因引起。
1、苯二氮䓬类:地西泮属于长效镇静药物,适用于早醒型失眠。艾司唑仑对入睡困难更有效,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这类药物可能引起日间嗜睡,老年人需警惕跌倒风险。
2、非苯二氮䓬类:佐匹克隆能缩短入睡时间,适合短期失眠患者。右佐匹克隆代谢产物活性较低,次日残留效应更小。服药期间需避免饮酒,可能出现口苦等不良反应。
3、褪黑素调节剂:雷美替胺通过激活褪黑素受体改善睡眠节律,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者。阿戈美拉汀兼具抗抑郁作用,适合抑郁伴失眠患者,需监测肝功能。
4、抗抑郁药物:米氮平小剂量使用可改善睡眠连续性,尤其适用于抑郁相关性失眠。曲唑酮能延长深睡眠时间,但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需睡前服用。
5、中成药调理:乌灵胶囊含真菌多糖成分,对轻度失眠有安神效果。枣仁安神胶囊通过酸枣仁皂苷调节神经递质,适合心肾不交型失眠,需连续服用2周见效。
日常可食用小米粥、香蕉、温牛奶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睡前两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长期失眠超过一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障碍时,建议到睡眠专科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等器质性疾病。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的长期效果优于药物,可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方法重建正常睡眠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