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宫缩可通过宫缩频率监测、触诊评估、胎心监护、超声检查、症状鉴别等方式诊断,通常由子宫肌肉敏感度增加、胎儿活动刺激、激素水平变化、盆腔压力改变、假性宫缩混淆等因素引起。
记录每小时宫缩次数是基础诊断方法。生理性宫缩通常表现为不规则、无痛性收缩,每小时不超过10次,持续时间短于30秒。可通过手机应用或纸质表格记录收缩间隔与时长,若频率突然增加或伴随疼痛需警惕病理性宫缩。
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判断宫缩强度与子宫张力。生理性宫缩表现为子宫局部短暂变硬,按压可缓解,不引起宫颈管缩短或扩张。触诊时需排除腹部肌肉紧张或肠胀气干扰,配合问诊了解孕妇活动史与体位变化影响。
电子胎心监护仪可同步监测宫缩曲线与胎儿心率。生理性宫缩对应的胎心率基线正常,无晚期减速或变异减少。监护时间建议持续20分钟以上,观察宫缩是否引发胎心异常,排除胎盘功能不足等潜在风险。
超声影像可量化宫颈长度与宫腔压力变化。生理性宫缩时宫颈长度大于2.5厘米,内口闭合,无羊膜囊楔形嵌入。三维超声能区分真性宫缩的子宫下段牵拉现象,避免与Braxton-Hicks收缩混淆。
生理性宫缩多表现为下腹紧绷感而非疼痛,体位改变后缓解,无阴道流血或腰骶部放射痛。需与先兆早产的规律性疼痛、泌尿系感染的排尿痛、胃肠痉挛的脐周绞痛进行鉴别,必要时检测阴道分泌物fFN蛋白。
日常建议采取左侧卧位减少子宫压迫,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维持羊水量,练习腹式呼吸缓解紧张。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提重物或长时间站立。若宫缩伴随阴道流液、见红或胎动减少,需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