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脊柱裂可能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椎弓闭合不全、神经管缺陷、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异常、下肢感觉障碍、排尿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隐性脊柱裂患者常见腰骶部皮肤改变,如局部毛发丛生、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窝。部分病例伴随脂肪瘤或血管瘤,皮肤异常区域可能提示下方存在脊柱裂。这类表现需通过超声或MRI确诊,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病变压迫神经根可能导致下肢感觉异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刺痛或温度觉减退。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严重者可出现袜套样感觉缺失。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评估损伤程度,轻度症状可通过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改善。
骶神经受累常引发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或尿潴留,儿童可能出现遗尿或反复尿路感染。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膀胱功能状态,行为训练结合胆碱能药物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排尿功能,严重尿潴留需间歇导尿。
椎弓发育不全可能伴随脊柱侧凸或后凸,青少年期畸形进展较快。X线检查显示椎板裂隙伴椎弓根间距增宽, Cobb角>20度需支具矫正,>40度需考虑脊柱融合术等矫形手术。
下肢肌力下降多表现为足内翻、步态不稳,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康复训练结合矫形器使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巴氯芬等药物能缓解痉挛状态。
隐性脊柱裂患者需保持适度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以维持骨骼健康。日常避免腰部过度负重,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和脊柱MRI监测。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时需及时就诊,必要时行椎管减压或终丝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