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病原学检测、鉴别诊断等方式判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逆行感染、免疫异常、前列腺结石、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
1、临床症状: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出现会阴部胀痛、排尿灼热感、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伴随性功能障碍或射精疼痛。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且反复发作时需警惕,但需注意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区分。
2、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按摩液检查显示白细胞>10个/HP、卵磷脂小体减少具有提示意义。精液常规中白细胞增多或细菌培养阳性可辅助诊断,尿常规可能发现脓尿或菌尿。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可能轻度升高。
3、影像学评估:
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可观察腺体结构变化,如钙化灶或回声不均。MRI能清晰显示炎症范围,典型表现为T2加权像信号减低。超声还能排除膀胱残余尿增多等并发症。
4、病原学检测:
分段尿培养及前列腺按摩液培养是确诊金标准,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菌等。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选择,需注意采样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1周。
5、鉴别诊断:
需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间质性膀胱炎、泌尿系结核等疾病区分。结核患者多有盗汗低热,间质性膀胱炎以膀胱区疼痛为主。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排除。
建议患者保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久坐和骑行运动,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症状。饮食需限制酒精及辛辣刺激食物,适量摄入南瓜籽、西红柿等富含锌和茄红素的食物。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引流,但需注意卫生防护。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寒战,需及时泌尿外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