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骨转移可通过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骨改良药物、镇痛治疗等方式干预。骨转移通常由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局部微环境改变、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失调、遗传因素变异等原因引起。
1、内分泌治疗:
雄激素剥夺治疗是基础方案,常用药物包括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比卡鲁胺。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睾酮生成或阻断受体信号延缓肿瘤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清PSA水平。
2、靶向治疗:
新型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卢卡帕尼适用于存在DNA修复基因突变的患者。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可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期间需评估BRCA1/2基因状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和消化道反应。
3、放射性核素治疗:
镭-223氯化物能选择性靶向骨转移灶释放α粒子,显著改善生存期。锶-89或钐-153适用于多发性骨痛患者。治疗前需确认骨髓功能储备,可能出现短暂的血细胞减少。
4、骨改良药物:
双膦酸盐类如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地诺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能减少骨相关事件。每月静脉给药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注意监测肾功能和颌骨坏死风险。
5、镇痛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适用于轻度疼痛,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用于中重度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加用普瑞巴林。疼痛评估需采用数字评分法,注意预防便秘等阿片类药物副作用。
建议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3和1200mg钙剂,选择游泳或太极等低冲击运动维持骨骼强度。每周食用3次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限制红肉摄入量。建立疼痛日记记录症状变化,每3个月复查骨扫描和MRI评估治疗效果。出现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需立即骨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