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精神病可通过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药物干预。精神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心理社会应激、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紊乱、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1、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适用于阳性症状控制;非典型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对5-HT2A受体亲和力更高,能改善阴性症状且锥体外系反应较少。药物选择需根据症状谱系和个体耐受性调整。
2、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作为双相障碍一线用药,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适用于躁狂发作预防。这类药物通过调节钠离子通道或GABA能系统维持情绪稳定,使用期间需关注肝功能及血小板变化。
3、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适用于精神病后抑郁,起效需2-4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因抗胆碱能副作用明显,现已较少使用。严重抑郁伴精神病性症状时可考虑SNRI类药物。
4、辅助用药策略: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用于急性激越症状控制;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改善药物所致静坐不能。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可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但需警惕胆碱能副作用。
5、长效注射制剂:棕榈酸帕利哌酮、癸酸氟哌啶醇等长效制剂适用于依从性差患者,每月肌注一次能维持稳定血药浓度。治疗初期需与口服制剂重叠使用2-3周以达到治疗浓度。
精神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ω-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缓解阴性症状;建立固定作息制度,家属需学习症状识别技巧,避免刺激性言语交流。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血常规、心电图、代谢指标监测应纳入常规随访计划。社会功能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职业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能显著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