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色素瘤需就诊于皮肤科或肿瘤科,通过病理活检确诊后可能需转诊至外科、放疗科或肿瘤内科进行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6mm、进展变化可作为自查参考标准。
1、皮肤科初诊:皮肤科医生通过皮肤镜观察皮损特征,对疑似病灶进行全层切除活检。典型表现为不规则色素沉着伴卫星灶,组织病理学可见异型黑素细胞巢状增生。门诊手术切除是早期治疗核心,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
2、肿瘤科会诊:Ⅲ-Ⅳ期患者需肿瘤科制定系统治疗方案。可能与BRAF基因突变相关,表现为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靶向治疗药物包括维莫非尼、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免疫治疗可采用帕博利珠单抗。
3、外科扩大切除:肿瘤厚度>1mm需扩大切除并前哨淋巴结活检。莫氏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植皮术适用于大面积缺损修复。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淋巴水肿,需加压包扎护理。
4、放疗科干预:头颈部病灶或脑转移患者需辅助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适用于孤立转移灶,调强放疗可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常见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需使用比亚芬软膏护理。
5、病理科确诊:组织标本需经免疫组化检测S-100、HMB-45等标志物。分子检测可筛查NRAS、CKIT突变指导用药,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鉴别诊断。报告应包含Clark分级、Breslow厚度等预后指标。
日常护理需避免紫外线照射,穿着UPF50+防晒衣并使用广谱防晒霜。饮食增加维生素D和抗氧化剂摄入,推荐三文鱼、蓝莓等食物。术后患者应进行淋巴引流按摩,定期进行胸部CT和乳酸脱氢酶监测。出现新发色素痣或原有痣形态改变时应及时复诊,远处转移患者需每3个月进行PET-CT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