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可能由密切接触、免疫低下、遗传易感性、病毒变异、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该病可通过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并发症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传播途径: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接吻、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触是主要感染途径。感染者唾液中的病毒可持续排毒数周至数月,儿童群体中传播率更高。预防需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注意手卫生。
2、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EB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3、遗传因素:特定HLA基因型人群对EB病毒感染更敏感。这类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持续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风险。
4、病毒特性:EB病毒存在多种亚型,部分毒株致病性更强。病毒潜伏感染后可再激活,导致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病毒载量及抗体谱有助于判断感染阶段。
5、合并感染:EB病毒常与其他病原体协同致病。合并链球菌感染时可加重咽部症状,与巨细胞病毒共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多重PCR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组成。
EB病毒感染后应保证充足休息,急性期选择流质饮食如米汤、果蔬汁,恢复期逐步增加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脾脏负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观察是否有贫血或肝酶异常。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