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病原学证据及高危因素评估。临床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早期识别对预后至关重要。
1、临床表现:患儿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黄疸加重或皮肤瘀点。早发型败血症多与围产期感染相关,晚发型常由环境病原体引起。血培养阳性前需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常见指标。降钙素原检测特异性较高,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疑似中枢感染者。需动态监测炎症指标变化趋势。
3、影像学评估:胸部X线可发现肺炎征象,超声检查有助于识别深部脓肿或器官受累。对于持续发热患儿,心脏超声可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4、病原学证据:血培养是金标准但耗时较长,PCR技术可快速检测常见病原体。脐部分泌物或脑脊液培养阳性具有诊断价值,需结合药敏试验指导靶向治疗。
5、高危因素评估: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母体GBS定植、低出生体重均为危险因素。对于疑似病例应立即启动治疗,等待检验结果期间不应延误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管理需注重母乳喂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手卫生可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出现嗜睡、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化脓性脑膜炎,建议转诊至NICU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有助于评估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