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药物治疗,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压力、创伤事件、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
1、舍曲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适用于中度抑郁及伴随焦虑症状患者。该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常见副作用为轻度胃肠道不适,需持续服用4-6周显效。
2、帕罗西汀:
强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伴随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的抑郁患者效果显著。药物代谢较慢,需注意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老年人使用时应从低剂量开始调整。
3、氟西汀:
长效抗抑郁药物,特别适合伴有强迫症状或贪食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半衰期长达4-6天,停药时需逐步减量,服药期间需监测躁狂发作倾向。
4、病理性因素:
抑郁症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前额叶皮层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重度患者需联合米氮平等去甲肾上腺素调节剂,或考虑经颅磁刺激治疗。
5、内分泌干预:
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更年期激素波动引发的抑郁,需同步进行内分泌治疗。雌激素替代疗法或优甲乐等药物可辅助改善情绪,但需定期检测激素水平避免药物过量。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注意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情绪波动。建立固定睡眠周期,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蓝光刺激。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倾向时需立即精神科急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