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饮食、肠道菌群失衡、腺瘤性息肉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肠梗阻等症状。
1、便血:
直肠腺瘤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少量出血可通过肠镜检查确诊,较大腺瘤需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
2、排便改变:
肿瘤占据肠腔空间可能引起腹泻便秘交替、里急后重感。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有助于改善症状,直径超过1cm的腺瘤需行内镜黏膜切除术。
3、腹痛不适:
肿瘤生长牵拉肠壁神经可导致左下腹隐痛,伴随肠鸣音亢进。热敷腹部可缓解轻度疼痛,持续疼痛需排除肠套叠等并发症。
4、黏液分泌:
腺瘤表面黏膜分泌亢进会产生蛋清样黏液便。保持肛门清洁可预防皮肤刺激,绒毛状腺瘤需警惕癌变风险。
5、肠梗阻:
巨大腺瘤可能引发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禁食胃肠减压为应急处理,完全性梗阻需行肠段切除吻合术。
日常需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不动,定期进行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或反复便血时,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排除恶性病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接受一次结肠镜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功能,减少腺瘤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