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根可通过种植修复体、活动义齿、固定桥修复、残根保存治疗、拔除后种植等方式处理。残根状态可能由龋坏未治疗、牙外伤、牙周病、根尖炎症、牙齿磨耗等因素引起。
1、种植修复体:
残根条件良好时可直接作为种植体基台,需满足根长大于5mm、根尖无病变、牙槽骨高度充足等要求。临床常用骨水平种植体或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术前需通过CBCT评估骨量。残根与种植体联合修复能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牙根感受器。
2、活动义齿修复:
残根较短时可制作覆盖义齿,利用残根设置磁性附着体或球帽装置。该方法创伤小且费用较低,但需每日清洁基牙。残根需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并制作金属顶盖保护牙体,避免义齿摘戴时造成二次损伤。
3、固定桥修复:
邻牙健康情况下可采用三单位桥体修复,将残根作为桥基牙。需磨除残根冠部制作桩核,邻牙需预备全冠形态。修复后可能出现基牙负担过重,需避免咀嚼硬物。该方法适用于咬合力较小的前牙区。
4、残根保存治疗:
残根存在保留价值时需进行根管治疗+桩核修复,术后观察3-6个月确认无根尖病变。采用纤维桩可减少牙根折裂风险,配合复合树脂恢复牙体形态。保存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的根管充填和冠方封闭。
5、拔除后种植:
残根无法保留时需微创拔牙,视情况选择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骨量不足需进行引导骨再生术,常用Bio-Oss骨粉与Bio-Gide膜。种植体推荐选择钛锆合金材质,骨结合期需3-6个月,期间佩戴临时义齿。
残根处理需结合口腔全景片与锥形束CT评估,术后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使用冲牙器清洁种植体周围。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避免吸烟及过量咖啡因摄入。前牙区种植后需佩戴保护性牙合垫,后牙区修复后循序渐进增加咀嚼力度,从软食过渡到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