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预后与病因、治疗时机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人工肝支持、肝移植手术等方式可改善生存期。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因素可能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乏力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肝硬化。酒精性肝病与长期酗酒相关,戒酒可延缓进展。自身免疫性肝炎需免疫抑制剂干预,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肝毒性药物。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威尔逊病需终身驱铜治疗。
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可抑制病毒复制。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肝细胞修复。人工肝支持系统暂时替代肝功能,肝移植适用于终末期患者。早期治疗可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至70%以上。
肝硬化患者需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定期胃镜检查。肝性脑病需限制蛋白摄入,使用乳果糖减少氨吸收。腹水患者需利尿剂联合白蛋白输注,自发性腹膜炎需抗生素治疗。肝肾综合征需血液净化支持。
急性甲型肝炎多可完全康复,慢性乙型肝炎经规范治疗10年生存率超90%。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约50%,肝移植后可达60%-80%。肝癌合并黄疸型肝炎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6-12个月。
定期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评估病情。超声或CT监测肝脏形态变化,胃镜筛查静脉曲张。病毒载量检测指导抗病毒疗程,肝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基因检测辅助诊断遗传性肝病。
低脂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减轻肝脏负担,维生素K补充改善凝血功能。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破裂出血。严格戒酒,慎用非处方药。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每3-6个月专科随访,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