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早期可能由雌激素水平异常、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疼痛、阴道排液、贫血、消瘦等症状。
绝经后阴道出血或月经周期紊乱是典型症状,出血量可能少于正常月经,但持续时间较长。未绝经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非经期出血,需与功能性子宫出血鉴别。
早期多为隐痛或坠胀感,疼痛部位集中在耻骨上方。肿瘤增大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引发尿频、排便疼痛等伴随症状。疼痛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
约25%患者出现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初期量少无味。合并感染时分泌物呈脓性伴恶臭。排液症状易被误诊为阴道炎,需通过细胞学检查鉴别。
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血红蛋白多低于90g/L。部分患者出现心悸、头晕等缺氧表现,输血治疗可暂时改善症状。
肿瘤消耗导致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5%,常伴食欲减退。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恶病质,与肿瘤坏死因子大量释放有关。
建议控制高脂肪饮食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妇科检查联合超声监测内膜厚度,高危人群可考虑孕激素预防性治疗。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