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损伤可能由外伤、感染、结石堵塞、自身免疫疾病、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局部冷敷、抗生素治疗、手术取石、免疫调节、腺体按摩等方式干预。
颌面部撞击或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进食时症状加重。急性期需冰敷减轻水肿,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慢性损伤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腮腺炎、颌下腺炎。常伴随发热和腺体压痛,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下降有关。治疗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配合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唾液腺导管结石多因钙盐沉积形成。典型症状为进食后腺体突发胀痛,可能与脱水或代谢异常有关。超声定位后可选择导管扩张术或内镜下取石术,日常需增加饮水量。
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会攻击腺体组织。特征性表现为口干眼干,可能伴有关节疼痛。需使用羟氯喹、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同时采用人工唾液缓解症状。
头颈部放疗会不可逆破坏腺体细胞。患者出现持续性口干,与放射线导致纤维化有关。治疗侧重唾液替代疗法,咀嚼无糖口香糖可刺激残余腺体功能。
日常护理需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选择冬瓜、梨等生津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餐后坚持含漱生理盐水,定期进行颌下腺区域指腹打圈按摩。出现持续肿大或化脓症状需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放射性损伤患者需每半年复查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