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清创、种植体表面处理、种植体取出等方式干预。种植体周围炎通常由菌斑堆积、咬合创伤、全身性疾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种植体表面污染等原因引起。
菌斑生物膜堆积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诱因。日常使用冲牙器配合0.12%氯己定含漱液可减少菌斑附着,专业洁治每3个月需进行一次。临床研究显示,机械清创联合光动力疗法可使探诊深度平均减少1.8mm。
早接触或咬合过载会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微损伤。采用T-scan咬合分析仪检测后,需调磨对颌牙尖或制作咬合垫。对于夜磨牙患者,佩戴硬质颌垫可使种植体存活率提升至94.7%。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7%以下,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应少于5支。骨质疏松患者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期间,需监测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30ng/ml以上。
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超过3mm时,可能与创伤性因素或感染有关,常伴随探诊出血和化脓。采用GBR技术联合Emdogain凝胶可促进新骨形成,骨增量效果较单纯植骨提升37%。
当出现种植体松动度>2度、骨整合丧失超过50%或持续感染时需手术取出。采用反向扭矩扳手或环钻取种植体系统,同期可植入Bio-Oss骨粉与胶原膜。取出后6-8周方可进行重新种植。
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糖饮食,每日摄入维生素C≥200mg。建议采用改良Bass刷牙法配合单束刷清洁种植体颈部,每周进行3次3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复诊频率急性期应每2周一次,稳定后每3个月需拍摄根尖片评估骨量变化。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红、自发性出血或异味时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