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由早产、感染、肠道缺血、喂养不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肠道黏膜坏死直接影响营养吸收,患儿常出现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需暂停经口喂养,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基础代谢需求,待病情稳定后逐步尝试水解蛋白配方奶。
坏死肠壁成为细菌滋生温床,可能引发脓毒血症或脑膜炎。血培养阳性者需使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同时监测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
急性期营养摄入中断可能影响体重增长,远期可能伴随乳糖不耐受等后遗症。康复期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曲线,必要时补充锌、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肠穿孔患者需紧急行肠造瘘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瘘、短肠综合征。术前需通过腹部超声评估肠管活性,术后需持续胃肠减压。
幸存患儿中约20%出现肠狭窄,需通过造影检查评估。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发育障碍,建议在儿童保健科定期进行发育商筛查。
护理期间需维持适宜环境温度,采用鸟巢式体位减少能量消耗;恢复喂养时从1-2ml/kg开始,优先选择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出院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至2周岁,重点监测头围、体重等指标。母亲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提升母乳质量,避免过早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