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下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完整切除,治疗当天即可进食流质食物。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腺瘤性息肉。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抑制息肉生长,钙剂补充可降低复发风险,益生菌制剂能调节肠道微生态。药物治疗多用于术后辅助或无法手术者。
3、手术切除:直径超过3厘米的广基息肉需行腹腔镜肠段切除术,恶性息肉可能需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适用于内镜无法完整切除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4、定期随访:术后1年需复查肠镜,无复发者可延长至3-5年复查。多发息肉患者建议每年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EA,同时监测便潜血情况。
5、生活方式调整: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每日补充25克膳食纤维,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戒烟限酒可降低复发率40%,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改善肠道蠕动。
肠息肉治愈后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方案,每日摄入300克以上深色蔬菜,选择游泳或快走等低冲击运动,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高温煎炸。术后3个月内避免举重物或剧烈运动,每半年进行1次肛门指检和粪便DNA检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