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可通过植骨手术、引导骨再生术、正畸牵引、营养支持和口腔护理等方式干预。该症状可能由牙周炎、骨质疏松、长期缺牙、咬合创伤和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牙周炎症: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最常见原因,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会破坏牙周组织。控制炎症需彻底清除菌斑牙石,配合盐酸米诺环素、甲硝唑和氯己定等药物。伴随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症状时需及时进行龈下刮治。
2、骨质疏松:全身骨量减少会加速牙槽骨流失。建议检测骨密度,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日常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进行快走或抗阻训练。绝经期女性可考虑雌激素替代治疗。
3、缺牙修复:牙齿缺失超过6个月会导致局部骨萎缩。单颗牙缺失建议选择种植修复,多颗牙缺失可采用活动义齿。修复体需定期调整咬合,避免修复体压迫牙龈。
4、咬合矫正:异常咬合力会引发局部骨吸收。存在深覆合、反颌等情况时,需通过正畸治疗重新分配咬合力。隐形矫治器或传统托槽均可选择,治疗期间需配合使用咬合板。
5、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骨代谢异常。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出现进行性骨吸收时需进行基因检测。
均衡摄入蛋白质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骨代谢,建议每日保证500克蔬菜和300毫升牛奶摄入。适度咀嚼运动能刺激骨改建,可选择苹果、胡萝卜等需要咀嚼的食物。保持口腔卫生需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治。骨吸收严重者应避免过硬食物,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