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脱垂主要分为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肠膨出五种类型。
1、阴道前壁膨出:膀胱和尿道向阴道前壁突出形成膨出,可能与妊娠分娩、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轻度膨出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重度需手术修复。
2、阴道后壁膨出:直肠向阴道后壁突出形成直肠膨出,常见于多产或绝经后女性。表现为排便困难、下坠感,生物反馈治疗和经阴道后壁修补术是主要干预方式。
3、子宫脱垂:子宫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多因盆底支持结构松弛所致。子宫托可暂时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子宫骶骨固定术或阴道封闭术。
4、阴道穹窿脱垂: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端下移,常伴有小肠或乙状结肠疝入。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能有效重建盆底支持结构。
5、肠膨出:盆底缺陷导致小肠或乙状结肠疝入阴道,多合并其他类型脱垂。表现为下腹压迫感,需行经腹或腹腔镜疝修补术。
日常应避免提重物、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坚持盆底肌训练如桥式运动、深蹲。多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银耳、猪蹄,补充维生素E促进组织修复。每周进行3-5次游泳或瑜伽等低冲击运动,体重指数超过24需控制体重。出现排尿困难、反复尿路感染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到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