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消毒可通过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碘类消毒剂等方式实现。
1、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氯制剂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使用时需按说明书稀释,避免与酸性物质混用。适用于地面、台面等环境消毒,金属制品消毒后需及时冲洗以防腐蚀。
2、醇类消毒剂:75%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消毒剂对病毒包膜有破坏作用。可直接用于手部和小型物品表面消毒,需保持作用时间30秒以上。需远离火源,不宜大面积喷洒。
3、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通过强氧化作用灭活病毒。3%过氧化氢可用于物体表面或空气喷雾消毒,过氧乙酸需稀释后使用。对金属和织物有漂白作用。
4、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氯铵、度米芬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破坏病毒脂质膜。适用于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消毒,但需注意有机物污染可能降低其效果。
5、碘类消毒剂:碘伏、聚维酮碘等含碘制剂对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皮肤消毒,需保持2分钟作用时间。避免与红药水等汞制剂同时使用。
日常消毒需注意不同场景选择合适消毒剂,地面消毒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每日1-2次,高频接触物表可选用醇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手部清洁优先采用流动水+肥皂,无洗手条件时使用含醇速干手消。消毒时保持环境通风,消毒剂现配现用,避免不同种类消毒剂混用。特殊时期可增加消毒频次,但需注意消毒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过度消毒可能刺激呼吸道或导致微生物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