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病变导致的听力障碍,可能由噪声暴露、药物毒性、遗传因素、老年性退化、突发性耳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药物治疗、听觉训练、手术等方式干预。
1、噪声损伤: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会损伤耳蜗毛细胞,导致高频听力下降。建议佩戴防噪耳塞,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工作场所需进行噪声防护评估。噪声性耳聋早期表现为耳鸣、耳闷,后期出现持续性听力减退。
2、耳毒性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顺铂等药物可能损害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发现耳鸣立即停药。这类耳聋多为双侧对称性下降,常伴有眩晕和平衡障碍。
3、遗传因素: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占遗传性耳聋的50%。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6月龄前佩戴助听器有助于语言发育。遗传性耳聋多表现为重度以上感音障碍,可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综合征。
4、老年性聋:耳蜗血管纹萎缩、毛细胞退化导致60岁以上人群高频听力下降。建议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使用数字编程助听器。老年性聋常伴有言语识别率下降,在嘈杂环境中听力困难更明显。
5、突发性聋:72小时内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有关。需在发病一周内使用泼尼松、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等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约50%伴有眩晕,30%可自行恢复部分听力。
日常饮食注意补充锌、镁等微量元素,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类食物有助于维持内耳功能。避免用力擤鼻、潜水等可能造成内耳压力骤变的动作,听力下降超过40分贝需及时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坚持每天进行听觉注意力训练,如闭眼辨别声源方向,有助于提高残余听力利用率。双侧重度耳聋患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需进行6-12个月的语言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