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可能影响邻牙健康,常见诱因包括菌斑堆积、咬合创伤、全身性疾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修复体设计不当等。可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咬合调整、手术治疗、修复体更换等方式干预。
1、菌斑控制:菌斑微生物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堆积可能导致邻牙牙周组织炎症。每日使用牙线、冲牙器清洁种植体与邻牙间隙,每3个月接受专业洁治可降低风险。邻牙若出现牙龈出血需及时就医。
2、咬合调整:异常咬合力可能通过种植体传导至邻牙牙周膜。临床表现为邻牙叩痛、松动度增加。通过调磨修复体咬合面、制作咬合垫分散应力,必要时采用暂时性修复体观察邻牙反应。
3、骨吸收干预:种植体周围进行性骨吸收可能波及邻牙牙槽骨。拍摄系列根尖片监测骨高度变化,早期采用引导骨再生术,邻牙出现Ⅱ度以上松动需进行牙周夹板固定。
4、修复体改建:不良修复体边缘易滋生菌斑并刺激邻牙牙龈。拆除问题修复体后重新取模,边缘应止于龈上1mm,邻接点松紧度需用牙线检测。数字化设计可精确控制修复体形态。
5、全身因素管理: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进展更快,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7%以下。吸烟者邻牙受累风险增加2.3倍,戒烟联合维生素C补充可改善预后。
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应增加膳食钙质摄入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避免单侧咀嚼习惯。低强度激光治疗可辅助控制炎症,每周3次有氧运动提升免疫力。邻牙出现持续隐痛或夜间痛需立即进行牙髓活力测试,修复体拆除后临时使用含氟漱口水维持口腔环境稳定。定期进行种植体动度检测和邻牙牙周探诊,每年拍摄全景片评估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