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可能由尿路感染、膀胱结石、长期导尿、膀胱出口梗阻、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
1、尿路感染:细菌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鳞状上皮化生,常见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感染。急性期需口服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慢性感染可配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修复黏膜。
2、膀胱结石:机械摩擦损伤膀胱三角区黏膜,可能伴随排尿中断、终末血尿。建议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每日饮水2000ml,限制菠菜、豆腐等高草酸食物摄入。
3、长期导尿:导管压迫膀胱颈引发慢性炎症,多发于脊髓损伤患者。推荐间歇导尿替代留置导尿,每周膀胱冲洗1-2次,训练定时排尿反射。
4、膀胱出口梗阻: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导致尿液滞留,需解除原发病因。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改善排尿,严重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5、雌激素缺乏:绝经后女性黏膜萎缩易继发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局部应用雌三醇乳膏可增强黏膜抵抗力,建议摄入豆浆、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急性发作期暂禁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优先选择冬瓜、薏仁等利尿食材。定期尿常规检查监测炎症指标,出现持续血尿或腰痛需及时膀胱镜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