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是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反应,可能由生殖系统感染扩散、术后并发症、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引流、物理疗法、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方式干预。
1、感染扩散:
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如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未及时控制时,病原体可突破浆膜层侵袭腹膜。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是常见诱因,需针对性使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2、术后并发症:
妇科手术如人工流产、子宫切除后可能破坏局部防御屏障,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患者常伴发热及下腹反跳痛,需联合甲硝唑与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
3、邻近炎症:
阑尾穿孔、憩室炎等肠道病变可导致炎症直接蔓延至盆腔腹膜。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转为全腹压痛,需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或肠段切除,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
4、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至盆腔时,可形成粟粒样腹膜结节伴腹水。确诊需腹膜活检找抗酸杆菌,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
5、外伤因素:
骨盆骨折或穿刺伤导致腹膜完整性破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外源性病原体易引发化脓性炎症。清创缝合后需预防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并监测腹腔脓肿形成。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低脂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蒸蛋,配合盆底肌训练改善血液循环。每日监测体温及腹痛变化,若出现寒战或腹胀加剧需立即复诊。慢性患者可尝试超短波理疗促进炎症吸收,长期腹痛者建议心理咨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