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能由妊娠分娩、年龄增长、慢性腹压增高、神经损伤、盆底肌肉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疗法、阴道哑铃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妊娠分娩:多次妊娠或分娩过程中产道过度扩张可能损伤盆底肌肉筋膜,导致压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产后42天开始坚持凯格尔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生物反馈治疗可帮助精准收缩肌肉。
2、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胶原纤维退化,盆底支持结构松弛。绝经后女性可进行阴道哑铃抗阻训练,必要时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黏膜弹性。
3、慢性腹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使盆底持续受压。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避免提重物超过3公斤,练习腹式呼吸降低腹腔压力。
4、神经损伤:糖尿病或腰椎病变可能影响盆底神经传导。低频电刺激疗法可促进神经肌肉复苏,配合膀胱训练改善排尿功能。
5、先天发育不良:部分人群存在结缔组织薄弱问题。重度脱垂需考虑骶棘韧带固定术或经阴道网片植入术,术后需持续进行盆底康复锻炼。
日常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柑橘类水果促进胶原合成,每周进行3次游泳或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出现咳嗽漏尿、下坠感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避免长期使用卫生护垫造成皮肤刺激。体重指数超过24者需通过饮食调整减重,减少盆底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