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症可通过局部护理、抗组胺药物、激素治疗、光疗、免疫抑制剂等方式缓解。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神经源性瘙痒、胆汁淤积、慢性肾病等因素可能诱发症状。
1、屏障修复:皮肤干燥脱屑时需减少热水烫洗,每日涂抹含神经酰胺或尿素的保湿霜。穿纯棉衣物避免摩擦刺激,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
2、过敏管理:尘螨或花粉过敏者需每周用60℃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面料包裹枕头。食物过敏患者应记录饮食日记,常见致敏食物包括海鲜、坚果、蛋奶等。
3、神经调节:慢性瘙痒患者可尝试冥想或正念训练降低焦虑水平。辣椒素受体拮抗剂如普莫卡因乳膏能阻断瘙痒信号传导,SSRI类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对神经性瘙痒有效。
4、疾病干预:胆汁淤积性瘙痒需口服考来烯胺结合胆汁酸,紫外线B照射每周3次可改善症状。尿毒症患者推荐加巴喷丁或纳曲酮治疗,透析充分性需达到Kt/V≥1.2。
5、药物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适合夜间瘙痒,严重者短期使用卤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或间擦部位,环孢素用于特应性皮炎顽固性瘙痒。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控制瘙痒症状,适量补充维生素A、D和欧米伽3脂肪酸。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减轻应激反应,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皮疹、发热需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