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的生存期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疾病分期、治疗依从性及生活方式管理。早期干预可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能达到与常人无异的寿命。
1、病毒携带状态: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特殊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即可。这类人群寿命与健康人群基本一致,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和甲胎蛋白。
2、慢性肝炎阶段:及时抗病毒治疗可阻断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规范用药可使肝纤维化逆转,20年生存率超过80%。
3、代偿期肝硬化:通过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需警惕门脉高压并发症,建议每3个月检查胃镜和肝功能,限制高蛋白饮食预防肝性脑病。
4、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腹水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时,5年生存率约50%。除抗病毒治疗外,需进行利尿、降门脉压等对症处理,必要时考虑肝移植手术。
5、肝癌阶段:早期肝癌患者经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中晚期患者可采用靶向药物仑伐替尼、索拉非尼联合介入治疗,但预后较差。
乙肝患者需严格禁酒,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类和豆制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肝区损伤。注意餐具消毒隔离,家庭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