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协同、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该疾病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慢性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1、钙剂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但单纯补钙无法逆转已破坏的骨微结构。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制剂可提高血钙浓度,需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建议每日钙摄入量达到1000-1200mg,分次餐后服用吸收更佳。
2、维生素D协同:维生素D3能促进肠道钙吸收,调节钙磷代谢。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活性维生素D制剂可改善肌力,降低跌倒风险。建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ng/ml以上,每日补充800-1000IU。
3、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阻止骨量进一步丢失。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服药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以预防食管刺激。
4、促骨形成药:特立帕肽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每日皮下注射,治疗周期不超过24个月,可能引起血钙升高需定期监测。
5、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骨流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需评估用药必要性。慢性肾病患者需调整维生素D用药剂量,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骨质疏松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建议每日摄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抗阻训练或快走。居家环境应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骨折高风险人群可考虑佩戴髋部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