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性痤疮可能由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雄激素水平升高、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光动力疗法、化学剥脱、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青春期或内分泌失调时,雄激素刺激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导致毛囊堵塞形成粉刺。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使用含水杨酸或壬二酸的洁面产品有助于控制油脂分泌。
毛囊口角质细胞异常增生会阻碍皮脂排出,形成微粉刺。定期使用含果酸或维A酸的外用制剂可促进角质代谢,配合超声波清洁仪能改善毛囊堵塞。
痤疮丙酸杆菌在富脂环境中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引发炎症反应。外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甲酰乳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可抑制细菌生长。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导致雄激素升高,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皮脂分泌。伴随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等症状,需检测性激素六项,口服螺内酯或避孕药调节激素。
家族中有重度痤疮病史者,可能存在IL-1α等促炎因子基因多态性。表现为多发炎性结节和囊肿,易遗留萎缩性瘢痕,早期系统使用异维A酸可降低复发率。
日常需避免挤压皮损,选择无油配方的防晒产品,每周两次使用医用冷敷贴缓解红肿。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摄入,规律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调节内分泌。囊肿直径超过5毫米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