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病理活检、结核菌素试验、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肝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合并肺结核、接触结核患者、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引起。
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CT或MRI能清晰显示肝内低密度结节、钙化灶或脓肿形成。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肿瘤性病变,典型表现为环形强化或“靶征”。对于疑似肝结核患者,影像学是首选筛查手段。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如T-SPOT.TB阳性率可达70%-90%,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经皮肝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镜下可见干酪样坏死、朗格汉斯巨细胞和上皮样肉芽肿。组织样本需进行抗酸染色寻找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约30%-50%。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快速检测结核杆菌DNA,显著提高检出率。
PPD皮试阳性提示结核感染可能,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活动性肝结核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与免疫力抑制有关。γ-干扰素释放试验特异性更高,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辅助诊断。
肝结核可能与长期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肝区压痛、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合并肺结核时出现咳嗽、咯血,肠结核患者伴腹泻腹痛。发热伴肝酶异常需高度警惕本病。
确诊肝结核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日常需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奶,适量补充维生素A/D增强黏膜免疫力。避免生冷食物,肝功能异常时限制脂肪摄入。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与影像学变化。出现持续发热、黄疸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