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典型皮损多分布于面部、肘窝、腘窝等部位,婴幼儿与成人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水分丢失增加,表现为全身性干燥脱屑,尤其在寒冷季节加重。日常需使用含尿素、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碱性清洁剂刺激。
持续性瘙痒是核心症状,夜间尤为明显,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可能与组胺释放、神经纤维异常增生有关,冷敷或口服西替利嗪可缓解症状。
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密集针尖大小丘疹,严重时出现渗出、糜烂。多由过敏原接触或感染诱发,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有助于消炎。
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皮肤苔藓样变,表现为增厚、色素沉着或减退。可能与慢性摩擦刺激有关,他克莫司软膏可改善局部免疫异常。
婴幼儿常见于面部、头皮,成人好发于四肢屈侧。部分患者伴发鱼鳞病、毛周角化,需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进行鉴别诊断。
患者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刺激性材质;日常饮食注意记录可疑过敏食物如鸡蛋、牛奶;每周游泳不超过3次并立即涂抹保湿剂;环境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尘螨;急性发作期可短期采用紫外线光疗,慢性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清IgE水平。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病例需系统性使用环孢素或度普利尤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