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尿道成形术等方式治疗。尿道口狭窄通常由炎症反复刺激、外伤瘢痕收缩、先天性发育异常、医源性损伤、尿道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慢性尿道炎或淋球菌感染可能导致黏膜纤维化,尿道扩张术适用于轻度狭窄,需配合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
骨盆骨折或骑跨伤后瘢痕挛缩常导致中重度狭窄,可能伴随排尿疼痛、尿线变细。尿道成形术更适合复杂瘢痕,可选择端端吻合术或皮瓣移植术,术后需定期尿道冲洗。
先天性尿道瓣膜或尿道下裂患儿宜早期干预,球囊扩张对婴幼儿创伤较小,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反复扩张需间隔4-6周,配合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
导尿管长期留置或膀胱镜操作可能损伤尿道黏膜,表现为尿频、尿急。轻度狭窄可采用渐进式金属探条扩张,重度需选择尿道内切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2-3周。
尿道癌或前列腺增生晚期可能压迫尿道,需先明确病理类型。临时性扩张可缓解症状,根治需手术切除肿瘤,配合放疗或化疗药物如顺铂、吉西他滨。
术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骑行或久坐,选择蛙泳等温和运动促进恢复。定期尿流率检测评估疗效,出现发热或肉眼血尿需立即复诊。饮食宜增加冬瓜、薏仁等利尿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长期随访预防复发,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