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可通过接触受污染水源、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等途径传染给他人,预防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
肝吸虫病的传播依赖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人类感染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如草鱼、鲤鱼、沼虾等。囊蚴在人体肠道脱囊后经胆管逆行至肝脏发育为成虫。
粪便中含有虫卵的患者可能污染水源,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不会传播。虫卵需在水中被特定螺类吞食,经胞蚴、雷蚴阶段发育为尾蚴后才能感染鱼虾,形成传播链。
珠江三角洲、东北三省等淡水养殖区发病率较高。这些区域居民有食用鱼生、醉虾等饮食习惯,砧板刀具交叉污染也可能导致家庭聚集性感染。
渔民、水产商贩等频繁接触活鱼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处理鱼虾时手部伤口接触囊蚴,或烹饪时品尝未煮熟的鱼肉都可能造成感染。
彻底煮熟鱼虾至中心温度达90℃持续1分钟可杀灭囊蚴。避免使用生鱼喂食宠物,处理水产前后用肥皂洗手,生熟食刀具砧板分开使用。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大蒜、南瓜子等具有驱虫效果的食物,定期进行粪便虫卵检查。流行区居民可每半年服用吡喹酮预防性驱虫,接触疫水后及时用酒精消毒皮肤。出现右上腹隐痛、腹泻等症状时应排查肝吸虫感染,确诊后需规范使用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