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血肿可能由外伤、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肿瘤破裂、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腹部包块、低血压、肠麻痹等症状。
腰腹部直接撞击或高处坠落等外力作用可导致腹膜后脏器如肾脏、胰腺或血管损伤。血液积聚在腹膜后间隙形成血肿,典型表现为受伤后24小时内逐渐加重的腰背痛,可伴有局部皮肤淤青。轻微血肿可通过绝对卧床休息、冰敷压迫等保守治疗缓解。
腹主动脉瘤破裂或肠系膜血管撕裂时,血液会迅速涌入腹膜后间隙。这种情况多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患者突发剧烈腹痛并向会阴部放射,可能伴随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失血性休克表现。需紧急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或开放手术止血。
血友病、肝硬化等疾病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时,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腹膜后自发性血肿。患者可能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剂,同时处理原发病。
腹膜后肿瘤如淋巴瘤、脂肪肉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侵蚀血管,突发破裂后形成血肿。这类患者通常有消瘦、低热等肿瘤消耗症状,影像学可见不规则占位伴液性暗区。需手术清除血肿并行肿瘤根治性切除。
腰椎穿刺、肾活检等医疗操作可能误伤腹膜后血管。操作后出现无法解释的血红蛋白下降或腹胀时需考虑此症,超声检查可见逐渐扩大的无回声区。多数病例通过停用抗凝药物、输血等对症处理可好转。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急性期建议禁食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饮食如米汤、蒸蛋羹,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腰部扭转动作。定期复查超声或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若出现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