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耳道异物刺激、耳部外伤、中耳炎扩散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病毒药物、清除异物、局部护理、鼓膜修复手术等方式干预。
化脓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侵入耳道,可能引发急性鼓膜炎。患者常伴随耳痛、耳闷及黄色分泌物渗出。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挖耳,急性期可口服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或外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波及鼓膜,导致充血性鼓膜炎。症状多为突发耳部刺痛伴低热,耳镜检查可见鼓膜血管扩张。建议卧床休息,使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布洛芬缓解疼痛。
耳道内残留棉签纤维、昆虫或硬质耳塞可能摩擦损伤鼓膜。典型表现为持续性耳痒、异物感,严重时出现耳鸣。需由医生用耵聍钩或吸引器清除异物,后续使用硼酸酒精预防感染。
掌掴、爆炸冲击波或潜水气压伤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患者主诉剧烈耳痛伴听力下降,部分可见血迹。小穿孔多能自愈,期间避免擤鼻;大面积破损需行鼓室成形术或脂肪移植修补术。
慢性中耳炎脓液积聚可能侵蚀鼓膜,导致继发性鼓膜炎。常见耳内流脓、传导性耳聋,CT显示乳突气房浑浊。除口服克拉霉素外,需行鼓膜穿刺引流或鼓室探查术清除病灶。
预防鼓膜炎需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气压变化活动,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护。日常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补充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耳部不适期间暂停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可尝试颈部放松操改善耳周血液循环。定期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但避免深入掏挖,发现持续耳鸣或听力异常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