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卫生习惯不良、尿路结构异常、免疫力下降、性行为传播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清洁护理、手术矫正、增强免疫、安全性行为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尿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可能与不洁如厕习惯、尿潴留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灼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等。
2、卫生习惯:每日饮水不足、憋尿、会阴部清洁不当等行为易导致细菌滋生。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
3、尿路异常:尿道狭窄、膀胱膨出等解剖结构问题可能造成排尿不畅。确诊需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或膀胱镜,严重者需行尿道扩张术或膀胱颈悬吊术等矫正手术。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基础疾病会削弱泌尿系统防御能力。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可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
5、性传播因素: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治疗需伴侣同治,使用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日常需注意保持会阴干燥,性行为后及时排尿,穿宽松棉质内裤。饮食上增加蔓越莓汁、酸奶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出现血尿、发热或腰痛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