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性鼻炎、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鼓室成形术、抗过敏治疗、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化脓性中耳炎多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有关,表现为耳痛、耳闷及黄色脓性分泌物。急性期需口服阿莫西林、头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鼓膜膨隆者需切开引流。慢性病例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感染。
2、病毒感染:感冒后易继发病毒性中耳炎,常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腺病毒感染,特征为耳内胀痛伴听力减退。建议使用布洛芬缓解疼痛,配合鼻腔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改善咽鼓管通气。儿童需警惕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
3、咽鼓管阻塞:腺样体肥大或鼻窦炎患者易出现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引发负压性中耳炎。典型症状包括耳内闷胀感、自声增强及低频耳鸣。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捏鼻鼓气等动作促进管道开放,严重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4、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可蔓延至咽鼓管,产生浆液性中耳积液。表现为反复耳闷、耳内水声及波动性听力下降。推荐口服氯雷他定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必要时行鼓膜置管术引流。
5、免疫缺陷:糖尿病或HIV感染者中耳炎易迁延不愈,可能合并真菌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除规范抗感染治疗外,需控制基础疾病,补充维生素A/D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反复发作建议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及污水入耳,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症状。饮食多摄入富含锌的牡蛎、坚果及维生素C丰富的猕猴桃,适度游泳可增强咽鼓管调节功能但需佩戴耳塞。出现持续耳痛、高热或面瘫等表现应立即耳鼻喉科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或颅内并发症。儿童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听力筛查,航空旅行或潜水前需评估咽鼓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