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水肿可能由过敏反应、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感染、物理刺激等原因引起,部分情况可自愈,严重时需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1、过敏反应:食物或昆虫叮咬等过敏原可能诱发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黏膜突发肿胀。脱离过敏原后轻度症状可能自行消退,反复发作需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
2、遗传因素:C1酯酶抑制剂缺乏导致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无法自愈,急性发作需输注C1抑制剂浓缩物,长期预防可选用艾替班特或拉那芦人单抗。
3、药物副作用:ACE抑制剂类降压药可能引起药物性血管性水肿,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持续肿胀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联合抗组胺治疗。
4、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伴随血管性水肿,控制原发感染后肿胀常自行消退,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辅助治疗。
5、物理刺激:寒冷或机械压力等物理因素引发的血管性水肿多为暂时性,局部热敷和避免刺激后症状可消失,持续48小时以上需就医评估。
日常需避免已知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发作期选择低组胺饮食如西兰花、梨子,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遗传性患者应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定期监测C1酯酶水平。药物相关性水肿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物理性刺激引发者可通过冷热交替敷贴缓解症状。症状反复或累及咽喉部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