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骨折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咬合关系分析、牙齿松动度测试、疼痛反应观察等方式诊断。牙槽骨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牙周疾病、颌面部创伤、病理性骨吸收等原因引起。
1、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评估牙龈肿胀程度、黏膜撕裂情况以及骨折线是否可见。局部可能出现淤血或畸形,手指按压骨折区域会引发明显疼痛。检查时需注意相邻牙齿是否移位或存在异常动度。
2、影像学评估:
曲面断层片能显示骨折线走向和骨块移位情况,锥形束CT可三维重建观察细微骨折。X线片需拍摄咬合片和根尖片,骨折线多呈不规则低密度影,可能伴随牙根折断或牙周膜间隙增宽。
3、咬合关系:
骨折会导致患侧后牙早接触或开合,前牙区骨折可能引起切端对刃关系改变。让患者做侧方运动时,骨折段牙齿可能出现异常接触或运动受限,下颌骨骨折常伴咬合平面倾斜。
4、牙齿松动:
使用牙科镊子夹持患牙进行动度测试,Ⅲ度松动提示严重骨支持丧失。多颗牙齿成组松动是牙槽骨骨折的特征表现,松动牙叩诊呈金属样高调音,可能伴有牙髓活力异常。
5、疼痛反应:
骨折区域存在持续性自发痛,咀嚼时疼痛加剧。可能与骨膜撕裂、神经末梢暴露有关,冷热刺激可能诱发剧痛,局部麻醉后疼痛缓解可辅助判断骨折位置。
确诊后需立即进行颌间结扎固定,选择钛板内固定术或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恢复期建议流质饮食,避免咀嚼硬物,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定期进行口腔肌肉功能训练,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持口腔卫生,术后6周复查骨愈合情况。骨折完全愈合前禁止剧烈运动,夜间佩戴咬合垫防止意外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