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可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白斑、伴随症状、喂养习惯、家庭传染史、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抗生素滥用、口腔卫生不良、母婴垂直传播等原因引起。
1、口腔黏膜白斑:
典型表现为颊黏膜、舌面或上颚出现乳白色凝乳状斑块,用力擦拭后基底潮红或出血。与奶渍不同,白斑不易刮除且周围可能有充血环。婴幼儿常因疼痛拒食或哭闹。
2、伴随症状:
可能伴随低热、烦躁不安、吞咽困难等症状。病理性因素与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激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病变范围扩散至咽喉。需排查HIV感染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3、喂养习惯:
奶瓶或乳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期间母亲乳头真菌感染均可诱发。检查奶瓶是否残留奶垢,母亲乳头有无皲裂或灼痛感。避免共用安抚奶嘴等物品。
4、家庭传染史:
家庭成员存在脚气、阴道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时,通过接触传播风险增高。注意照顾者手部卫生,患儿毛巾应高温消毒。免疫力正常者通常2周内自愈。
5、实验室检查:
刮取白斑镜检可见假菌丝或孢子培养阳性可确诊。顽固病例需做药敏试验,常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氟康唑治疗。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加重菌群失调。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纱布蘸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擦拭,哺乳前后温水清洁乳头。增加维生素B族和锌摄入增强免疫力,选择无糖酸奶调节肠道菌群。病变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发热需儿科就诊,免疫功能异常患儿需系统性抗真菌治疗。注意区分疱疹性口炎等病毒感染,避免使用含薄荷的口腔护理产品刺激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