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补液治疗、药物干预、症状监测、预防感染等方式缓解。肠胃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食物污染、药物刺激、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选择低脂低纤维食物如米粥、馒头、蒸苹果,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刺激黏膜。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常规饮食。急性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
2、补液治疗:腹泻呕吐易致脱水,需补充电解质溶液或口服补液盐。成人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ml,儿童按体重每公斤50-100ml计算。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3、药物干预:细菌感染可用诺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加重胃肠刺激的布洛芬。
4、症状监测: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体温变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需急诊。老年人与婴幼儿需警惕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监测尿量与皮肤弹性。
5、预防感染:处理食物前充分洗手,生熟食砧板分开使用。贝类海鲜需彻底加热,隔夜饭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家庭成员出现症状需分餐,呕吐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恢复期可食用山药、南瓜等健脾食材,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消耗。保持腹部保暖,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慢性肠胃炎患者需定期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治治疗。